物理学家们取得了一项突破性发现——首个“三重黑洞”系统
在宇宙探索的征途中,物理学家们取得了一项突破性发现——首个“三重黑洞”系统。这一发现不仅拓宽了我们对黑洞的认知边界,还引发了对黑洞起源及演化机制的深入思考。
据悉,这一三重黑洞系统位于天鹅座V404,距离地球约8000光年。其中心是一个黑洞,它每隔6.5天就会吞噬一颗靠近的恒星,形成类似双重系统的结构。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双重系统的外围,还有另一颗恒星在绕黑洞旋转,尽管距离更远,但其稳定的轨道运动却证实了它与黑洞之间的引力联系。物理学家估计,这颗遥远的伴星每7万年绕黑洞运行一周。
这一发现挑战了我们对黑洞形成的传统认知。通常认为,黑洞是由垂死恒星的剧烈爆炸——超新星形成的。但在这一三重黑洞系统中,如果黑洞是由超新星产生的,那么它在坍缩前释放的能量应该足以将外围任何松散束缚的物体踢走。然而,观测结果表明,第二颗外层恒星仍然稳定地绕黑洞旋转,这暗示着黑洞可能并非由超新星爆炸形成。
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报告称,他们首次观测到“三重黑洞”。这个新系统的中心是一个名为天鹅座V404的黑洞,它每隔6.5天就会吞噬一颗靠近的恒星——这种结构与大多数双重系统相似。但令人惊讶的是,另一颗恒星似乎也在绕黑洞旋转,尽管距离更远。物理学家估计,这颗遥远的伴星每7万年绕黑洞运行一次。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物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更温和的黑洞形成机制——“直接坍缩”。在这个过程中,一颗恒星只是自己塌陷,形成一个黑洞,而没有最后的剧烈闪光。这种温和的起源方式几乎不会扰乱任何松散且遥远的物体,从而解释了为什么在这个三重黑洞系统中,第二颗外层恒星仍然能够稳定地存在。
这一发现不仅为黑洞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还引发了对宇宙中更多类似系统的探索兴趣。科学家们认为,这一发现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宇宙中可能还存在更多未知的三重黑洞系统等待我们去发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观测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有望在未来揭示更多宇宙的奥秘。而这一三重黑洞系统的发现,无疑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宇宙新领域的大门。
纳米技术有望使显示屏变得更亮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引领的新研究揭示了如何使更多分子紧密粘附于微小纳米晶体表面,这一重大突破预示着日常技术的革新,包括更鲜亮的电视屏幕、更精准的医疗诊断技术及更高效能的太阳能电池板等。该研究聚焦于硫化锌纳米晶体形态如何调控分子(即配体)在其表面
磁铁一直对外做功,它的磁性会消失吗?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磁铁的磁性说起。磁性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就像质量、电荷一样,是物体固有的特性。而磁铁之所以能够吸引铁磁物质,是因为它具有特定的磁场。这个磁场是由磁铁内部的电子自旋和轨道运动所产生的,这些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决定了磁
茶包里的微塑料:一场无形的污染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茶包以其方便快捷的特性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无论是忙碌的上班族,还是悠闲的学生党,一杯香气四溢的茶,总能带来一丝宁静与放松。然而,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在这份宁静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易察觉的问题——微塑料。 微塑料,这个名
看一篇就夠了,帶你探索WebP格式
WebP(发音为weppy)是一种同时支持有损压缩与无损压缩(可逆压缩)的图片文件格式。它起源于谷歌对影像编码格式VP8的进一步开发,被视为WebM多媒体格式的姊妹项目。WebP的推出旨在减少图片文件的大小,同时保持与JPEG等格式相近的图
废弃食用油:从厨房残渣到工业新星的华丽转身
在每个家庭的厨房里,总会有那么一罐用过的食用油,或许是炸完薯条剩下的,或许是炒菜后滤出的。这些油色暗沉,带着食物的余温,却也带着“废弃”的标签,被倒入下水道或垃圾桶,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看似无用的废弃食用油,正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