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们取得了一项突破性发现——首个“三重黑洞”系统

在宇宙探索的征途中,物理学家们取得了一项突破性发现——首个“三重黑洞”系统。这一发现不仅拓宽了我们对黑洞的认知边界,还引发了对黑洞起源及演化机制的深入思考。

据悉,这一三重黑洞系统位于天鹅座V404,距离地球约8000光年。其中心是一个黑洞,它每隔6.5天就会吞噬一颗靠近的恒星,形成类似双重系统的结构。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双重系统的外围,还有另一颗恒星在绕黑洞旋转,尽管距离更远,但其稳定的轨道运动却证实了它与黑洞之间的引力联系。物理学家估计,这颗遥远的伴星每7万年绕黑洞运行一周。

这一发现挑战了我们对黑洞形成的传统认知。通常认为,黑洞是由垂死恒星的剧烈爆炸——超新星形成的。但在这一三重黑洞系统中,如果黑洞是由超新星产生的,那么它在坍缩前释放的能量应该足以将外围任何松散束缚的物体踢走。然而,观测结果表明,第二颗外层恒星仍然稳定地绕黑洞旋转,这暗示着黑洞可能并非由超新星爆炸形成。

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报告称,他们首次观测到“三重黑洞”。这个新系统的中心是一个名为天鹅座V404的黑洞,它每隔6.5天就会吞噬一颗靠近的恒星——这种结构与大多数双重系统相似。但令人惊讶的是,另一颗恒星似乎也在绕黑洞旋转,尽管距离更远。物理学家估计,这颗遥远的伴星每7万年绕黑洞运行一次。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物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更温和的黑洞形成机制——“直接坍缩”。在这个过程中,一颗恒星只是自己塌陷,形成一个黑洞,而没有最后的剧烈闪光。这种温和的起源方式几乎不会扰乱任何松散且遥远的物体,从而解释了为什么在这个三重黑洞系统中,第二颗外层恒星仍然能够稳定地存在。

这一发现不仅为黑洞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还引发了对宇宙中更多类似系统的探索兴趣。科学家们认为,这一发现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宇宙中可能还存在更多未知的三重黑洞系统等待我们去发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观测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有望在未来揭示更多宇宙的奥秘。而这一三重黑洞系统的发现,无疑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宇宙新领域的大门。

关键词: 黑洞,天鹅座
更多推荐

在最新一届黑帽大会上,安全研究机构SafeBreach Labs的Alon Leviev揭示了Windows 10与Windows 11系统中存在的一个严重安全漏洞。此漏洞允许攻击者将操作系统回滚至先前已修复的旧版本,进而复活那些已知的旧漏

了解更多 >

在非洲大陆北部,一片广袤无垠的黄色沙海铺展至天际,那是撒哈拉沙漠——地球最炽热的诗行。千百年来,这里的风裹挟着细沙,雕刻出起伏的沙丘,将生命的故事掩埋在滚烫的尘埃之下。然而,近期一项关于气候变化的预测,正悄然为这片古老土地注入新的想象:若全

了解更多 >

在探索视觉识别的奥秘时,我们不得不提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人眼识别图像与人工智能识别图像。这两者虽都在尝试解读图像中的信息,但它们的运作机制、优势与局限却大相径庭。 人眼识别图像,这一过程似乎自然而然,甚至在我们尚未意识到时便已完成。当我

了解更多 >

8月3日,为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释放服务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服务消费需求,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挖掘基础型消费潜力、激发改善型消费活力、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增强

了解更多 >

在我们日常的呼吸中,除了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这些主要成分外,还包含着其它多种化合物。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呼出气体中某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变化,或许能揭示人体健康的秘密。其中,异戊二烯这一化学物质就备受关注。研究人员已经确定,呼出气体中异戊二烯的减

了解更多 >